大小乘佛教2  

 

泰國自古以來,共經歷4個王朝,不論那一個王朝,都深受印度及中國影響,一直以佛教立國,當你前往泰國旅遊時,可發現,大大小小的寺廟與佛像林立,有些外表看似殘破不堪或經過翻修而美輪美奐的的寺廟與佛教,有可能是數百年甚至數千年之久的古廟或古佛。

 這些極富歷史文化、藝術、宗教的古廟或古佛像,寫下泰國一部晚完整精彩的佛教故事,究竟,泰國的歷史發展為何?本文為你介紹後,你就不難發現,為何在泰國處處可見寺廟、佛像了!

 

 ■ 蘭那王朝(1,259~1,564年)

《弘佛沿革》
大乘佛教隨高棉帝國勢力擴張傳入泰北的清邁,14世紀末,上座部(小乘)佛教躍升為首要宗教,奠定無可比擬地位。

《佛寺塔殿》
蘭那與素可泰佛教藝術相互影響,尤其在初期,二王朝的佛像造型十分相似,孟族建立的「哈瑞彭恰王國」,也對蘭那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。鐘型的錫蘭式佛塔是蘭那王朝造型主流,主要特徵,包括:塔基較高,且帶有稜角。

《佛像造型》
蘭那早期佛像造型,受到印度巴拉藝術影響,神佛臉部多為弓型眉、描唇形、表情歡喜等特色,隨著高棉藝術的興起,影響泰北地區,神佛臉部逐漸出現:杏眼、笑唇等特徵。直至14世紀後,素可泰藝術的興起,飽滿的佛面削修成鵝蛋形,身軀也逐漸呈修長體型,佛頂含苞狀佛光變為火焰式,袈裟衣褶自胸前延伸至臍部,單盤式坐姿也比雙盤式常見,顯現素可泰藝術無遠弗屆的影響力。

■ 素可泰王朝(1,238~1,438年)

《弘佛沿革》
1,238年泰族建立獨立王朝「素可泰」,彼時上座部(小乘)佛教與大乘佛教均已傳入,但原始鬼神信仰及婆羅門教還殘存於各族,直至藍甘杏大帝獨尊錫蘭宗上座部佛教,加上立泰大帝廣興佛寺,延請高僧弘法,佛教始深入民心。

《佛寺塔殿》
佛塔:小乘塔及大乘塔在素可泰時代得到雙向發展,小乘塔分為「正宗素可泰形」、「錫蘭鐘形」及「室利佛士形」,素可泰形塔基方正,3層重疊式塔身建有12稜角,頂端立有含苞蓮花;室利佛士形具方形塔基及懸鐘狀高塔身,四邊立有4座小塔。大乘塔自高棉傳入,融合素可泰藝術後,塔身增高並加設塔龕。

佛殿:四壁開有通光道,不設窗,有些佛殿建有方形尖頂造型。

《佛像造型》
線條優雅的行走佛是素可泰藝術的極致表現,14世紀下半葉,素可泰佛像造型進入成熟期,佛光作火焰狀,佛髮為小旋螺,佛面作鵝蛋形,眉高鼻彎口微開,左肩袈裟垂至臍部並具蜈蚣齒岔口,坐姿呈單盤式,手作觸地印,四指齊平,整體線條流暢和諧,古典雅致。

■ 大成王朝(1,350~1,767年)

《弘佛沿革》
1,350年烏通王於阿育陀耶建都立國,大興佛寺,梵音繚繞。而後的特來洛迦王撰「大本生詞」廣為流傳。1,750年,錫蘭曾遣使請求派僧傳續戒法,就此衍生錫蘭一大宗派「暹羅宗」。

《佛寺塔殿》
佛塔:依時期不同展現4大特色,1,350~1,488年以烏通式及洛武裏式(高棉)大乘塔為主;1,491~1,628年主要興建錫蘭式佛塔;1,628~1,732年以高棉式大乘塔居多;1,732~1,767年間盛行12稜角塔。

佛殿:佛殿基部及殿頂兩邊略翹如舟,稱「通善包」。殿柱多為圓柱,柱頂立有含苞蓮花。

《佛像造型》
阿育陀耶早期佛像造型具烏通式特徵:佛面呈方形,佛額與髮間有代表細髮的窄條,佛髮為小圈,佛光作火焰形。15世紀中葉之後,艾尤塔雅的佛雕藝術逐漸成熟,佛面呈蛋形,彎眉連接鼻樑,五官鮮明,披肩袈裟寬大,前端垂至臍部,配戴頭飾及胸釧,華麗富貴。

■ 節基王朝(1,782年~至今)

《弘佛沿革》
拉瑪一世登基建玉佛寺供奉國寶翡翠玉佛,並整輯三藏分派各寺研讀;拉瑪二世派遣僧眾赴錫蘭弘法;拉瑪四世皇落髮出家創「正法派」,與傳統「大眾派」同為泰國兩大宗派;拉瑪五世編修巴厘文三藏,並成立佛學學院;拉瑪八世將巴厘三藏譯為泰文,前後費時12年,現任拉瑪九世建僧迦醫院,熱心弘法,維繫佛國千年不變的蓬勃發展。

《佛寺塔殿》
初期建造的佛殿以艾尤塔雅藝術為本,可以精雕玉琢的玉佛寺為代表。三世皇時代興盛中國藝術,所建的佛寺均帶有中國風格,殿頂不再裝飾泰式龍首、鳳尾。五世皇進一步引進西方藝術,在班帕因夏宮中,與泰國藝術作了完美的結合。

《佛像造型》
三世皇之前的佛像大多結合阿育陀耶和烏通藝術的特色,裝飾華麗。四世皇、五世皇接受西方文化衝擊,推崇寫實主義,佛像不再鑲金嵌玉,造型也接近真實人物。現任九世皇於佛曆2,500年(西元1,957年),在佛統郊外「佛教城」建一高長逾15公尺高的銅鑄行走佛,寶相莊嚴,同具素可泰與卻克裏時代的造像特色。

本文內容參考【泰國金佛寺】:http://www.watpha.com/index.php?langtype=tw&pageid=tw_17

arrow
arrow

    cc4f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