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國佛像1    

泰王國(泰語: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ักรไทย),通稱「泰國」,舊稱「暹羅」(泰語:สยาม),泰國是今日亞洲重要的旅遊國家之一,擁有迷人的熱帶風情以及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化,成為吸引遊客的重要因素;泰國是歷史悠久的佛教國家,這個被稱為「白象王國」的美麗國度,擁有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風俗。

泰國,深受印度文化和宗教影響,一世紀開始有王國出現,於西元1,238年,建立「素可泰王國」,直至第14世紀中葉,被「阿瑜陀耶王國」(大城王國)取而代之;此外,翻閱整部泰國歷史文化,受到中國和印度兩國文化影響甚鉅,在第18世紀時期,華裔鄭信建立吞武里王朝,直至拉瑪一世建立「卻克里王朝」(又稱:曼谷王朝,1,782年起至今)掌權後,便建都於今日的曼谷,,泰國歷史,共經歷了:素可泰、阿瑜陀耶、吞武里及却克里王朝四大王朝。這與中國整個歷史文化,從商朝~清朝,共經歷20個朝代相同。

曼谷王朝的拉瑪四世在位期間(1,851~1,868年),暹邏開始開放政策,至拉瑪五世(朱拉隆功大帝,1,868~1,910年),受到西方文化、經濟影響所致,借鑒西方國家經驗,進行一系列改革,來適應殖民國家對暹羅施加壓力。1,932年6月,在一次不流血革命後,暹羅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,並在1,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正式將國號更改為「泰國」。

按泰國1,997年的憲法規定,國王和王室沒有很多實際權力,但現任國王─蒲美蓬(即拉瑪九世)深受到泰國人民敬愛與愛戴,因此,當有政治危機出現時,皆由國王出面調解化解,而當今泰國政府政治實權在總理,透過選舉產生,由眾議院多數黨派領袖出任,共同組成聯合政府,再請國王指定。

佛教立國的泰國

佛教發展於印度,後來向外傳播發展,分成兩大系統(大、小乘佛教);向北方流傳轉到西藏及中國漢地,再傳到韓國、日本、越南、蒙古等地,屬於北傳佛教(側重利他的精神,俗稱:大乘佛教);向南方流傳一派,傳到斯里蘭卡,然後再傳到東南亞的緬甸、泰國、柬埔寨、寮國,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地區,屬於南傳佛教(側重自利的精神,俗稱:小乘佛教)。

泰國是世界佛教強國之一,泰國代代以佛教相承,也是泰國人政治、生活的重心,泰國國教為上座部佛教(部派佛教一分支,屬小乘佛教),在4,700萬人口中,佛教徒佔全國95%以上,根據調查,泰國境內擁有全國共有佛寺廟約有3萬2千座,平均每個行政村每1,600人就有一座寺廟,平均每160多人就有一位僧侶,全泰國境內,據統計出家僧侶約有30萬人之多,因此被喻為「黃袍佛國」;而被喻為「天使之城」、「佛廟之都」─曼谷,佛廟數量為全國之冠。

泰國歷代國王都護持佛教,佛教成為泰國國教,僧侶備受敬重,在社會各階層,僧侶有很大的發言權,甚至王室儀式、國民教育及生活,都以佛教作為規範,且規定男子年滿20歲,至少需要出家3個月,每天清晨出外托缽、過午不食,一般常看到的青年僧侶,幾乎是學生,泰國約有9,000所教授巴利文和佛學的佛學院,另有泰國擁有2所佛教大學,只教授佛學。在泰國,寺廟是主要的社會教育和慈善機構,具有很多社會功能,如:供奉僧侶、信徒朝拜、擺設歷史文物、接待外賓和遊客,甚至還收留扶養收鰥寡孤獨...等功效。

泰國,一年中有4個重要佛教節慶,都以國定假日為主,佛教與泰國人一生息息相關,從新居落成、嬰兒出生、生日、結婚等場合,都會邀請法師誦經祈福,尤重視超薦法會,一般泰人家庭中,多設有佛龕,出外喜帶佛牌,路經佛寺,必定恭敬禮拜;近年來,西方人士亦紛紛來到泰國修習佛法,掀起了研究佛教教義的熱潮,禪坐中心四處林立,大專院校佛學社團逐年增加,許多受過高等教育、上流人士青年,紛紛加入僧團,台灣近年來,受到四面佛在台普及化,各縣市陸續出現四面佛佛壇、寺廟,加上觀光旅遊的普及化所致,泰國的佛教與神佛,研究與祭拜的人數愈來愈多,其中,泰國的神佛,又以「大梵天王─四面佛」(Brahma,泰國稱之:「四面神」中、港、台...等地,慣稱為「四面佛」),祭拜信眾人數最多,大街小巷、飯店等公共場所,甚至個人住家,都可見恭奉四面佛。


■ 台灣大乘(北傳)佛教與泰國小乘(南傳)佛教,有何差異?

根據慈濟上人表示,泰國現今佛教型態,保留了佛陀時代的僧侶生活;但是佛陀之所以制定托缽行化等生活方式,有其時代背景與需要——除了要僧眾藉著托缽廣傳佛法,也為了降伏原本是皇親貴族的出家眾貢高傲慢之心,體認「眾生平等」的道理。
(本段內文,轉載「慈濟功德會─證嚴上人」內容,http://tw.tzuchi.org/index.php?option=com_content&view=article&id=8328%3A2012-03-27-03-46-19&catid=60%3Amaster-faq&Itemid=356&lang=zh

■ 大、小乘佛教共同點

一、大、小乘的聖者:皆由慧觀緣起的法性空而覺證中道是一致的。
二、大、小乘的修證:都要經歷「種」、「熟」、「脫」的過程是相同的。

※大、小乘所證悟,雖有深淺、廣狹不同,但皆由智證緣起無自性而成聖者;都要經「種善根」、「成熟利根」、「證解脫果」的過程是相同的。
(本段內文,轉載/參考「妙緣內觀中心」內容,http://www.mlausa.org/docs/2006_1001_ct.htm

圖片轉載:中國佛教圖片網http://www.fjtp.net/QT/BZ/2010-10-30/13996.html

arrow
arrow

    cc4f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